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,总面积在60万亩左右,气候干旱,降水稀少,流动、半固定、固定沙丘、平缓沙地及丘间低地相互交错分布。
2022年 12月22
日印发实施的《全国防沙治沙规划(2021-2030年)》,对于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系统部署安排。
2023年7月,郑赛公司在腾格里沙漠种植西瓜取得成功,实践探索“生态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”协同发展模式初见成效。
2023 年8月4
日,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邀请相关部门的科研人员,举行郑赛公司“腾格里沙漠西瓜座谈会”,对于郑赛公司在腾格里沙漠成功种植西瓜的产品情况、产业技术、发展理念、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探讨分析。
腾格里沙漠西瓜——生态产业化的实践成果。《全国防沙治沙规划( 2021-2030年)》明确提出,“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”。沙漠地区虽然生态环境脆弱,但是也有一定的地下水资源以及比较丰富的光热资源,所以,在统筹考虑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光、热、土、生等资源,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、低碳、环保型特色沙产业,是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个战略方向。
2023年4月
1日,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几十公里的腾格里沙漠、占地 20亩的“郑赛腾格里沙漠试验基地”开始建设,仅仅半年的时间,该基地种植的西瓜、玉米、茄子、西红柿、土豆等获得成功。其中,单个重量达到
30斤的郑赛沙漠西瓜,皮薄肉脆,甘甜多汁。2023 年
7月25日,当地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表明,该基地种植的西瓜等蔬菜水果相关指标完全达标。
技术创新—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治沙的“终极目标”是把“沙”变成“土”,郑赛腾格里沙漠试验基地“沙漠变农田”的直接支撑是技术创新:利用郑赛公司的水土保持、土壤成岩、城市污泥无害化利用等
24项保水减渗技术,在地面之下 80厘米左右,人工建造一个透气但透水率大大降低的保水减渗层,确保上面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存储,同时对上层土壤进行改良。其中的核心技术“土壤成岩技术”科技成果,由郑赛修护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并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。据测算,利用郑赛技术改造一亩沙漠的成本需要两万元左右,改造效果可以保持
25年左右。
郑赛公司腾格里沙漠西瓜的成功种植给予我们一个启示,防沙治沙要依靠科技进步,沙产业需要先进适用的生态产业化技术做支撑。这就对科研机构提出了要求,要尽快拿出沙漠产业绿色技术研发成果,尽快把绿色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,以绿色高新技术形成绿色新产业新业态,同时提升绿色沙产业的营业收入。
发展理念——“两山”理念。当然,从深层次来看,郑赛公司在腾格里沙漠成功种植西瓜的根本原因,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以保护生态、改善民生、发展经济、建设新的美好家园为目标,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努力建设绿色低碳、美丽富强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。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,影响深远,是我们协调处理人类与沙漠关系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、核心要义、实践要求,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,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基于“理论——技术——产业”视角,积极探索科学的沙产业发展模式,形成良性循环的现代化沙产业体系,让沙漠绿起来、产业强起来、群众富起来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发展前景——沙漠产业,人类的新家园。《全国防沙治沙规划(
2021—2030年)》提出,力争到 2030
年,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.86亿亩,全国67%
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,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。 2022年1
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《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》,进一步明确了沙产业发展布局、产业类型、支撑保障等政策体系,提出发展沙区节水型种植业,包括经济林果、油料植物、饲草料、草药、绿色食品原料、花卉、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等。 2022年2月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《林草产业发展规划(
2021— 2025年)》,沙产业被列入我国“十四五”期间林草产业发展的
12个重点领域。
郑赛公司腾格里沙漠西瓜种植成功,为我们的沙漠治理以及沙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:吸引民间社会资本参与,激发民间投资活力,依靠技术创新,走生态产业化之路,进行沙漠表层整治改造和节水型种植,培育知识密集型的科技型产业、节水型产业、新兴产业,形成沙漠产业“生态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”有机结合协同发展,开辟沙漠产业经济新赛道,把部分沙漠变成良田,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,再造一个沙漠地区的人类生存空间。我们相信,随着沙漠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产业化推广应用,沙产业前景广阔, 沙漠会越来越绿。
特别声明:文章来源顶端新闻张富禄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